付秀英老人回忆起抗战时期在卫生队抢救伤员的情景。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1945年9月,日本投降一月有余,刚参军三个月的付秀英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回忆起抗日战争,付秀英老人总说自己启蒙晚,不懂什么大道理,也没做出什么大贡献,只知道共产党对百姓好,跟着共产党才能打跑鬼子,打跑鬼子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她还知道八路军战士在前线不容易,看着战士们负伤,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当兵我就被分到了卫生队,其实心里想得很简单,上不了战场,我就一心一意把受伤的战士照顾好,让他们少疼一分是一分。”付秀英这样告诉记者。
1945年,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得到空前发展,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已发展到90余万人,侵华日军所占领的大城市及其交通线,大部处于我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在夺取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17岁的付秀英在地下党的引荐下,如愿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河北十分区卫生队的一名卫生员。
在反“扫荡”时期,付秀英的父亲曾多次帮助过地下党,家中也常有地下党来开会。“那时候保密工作做得很严,我年龄小,不知道这些人具体在做什么,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赶跑日本鬼子。虽然我年纪小,但我也想做点儿什么”。
“那时候我主要是照顾从战场上送下来的伤员,给他们扎绷带、换药,有空就学习医疗知识。”战时很难有条件接受系统培训,只用了一周,付秀英就快速上手,记下了换药、止血、包扎等常用操作要领,开始做最简单的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并不轻松,但付秀英是个充满干劲儿的姑娘。除了为战士处理伤口、按时换药,付秀英还主动承担起为战士们洗衣服、晒被子和给重伤员喂饭的工作。
伤员多、任务重,付秀英很少能睡整觉,“我也不管自己睡几个小时,夜里只要伤员有动静,我就赶紧爬起来看看伤口,给他们盖上被子,天气好的时候就扶着伤好些的战士出去晒太阳。”
虽然常常要一个人照顾二三十名伤员,但付秀英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就这样,刚工作不久的付秀英就成了伤员心中的“大姐”,“比我年龄大的战士都叫我‘大姐’,他们说,是因为我像大姐姐一样照顾他们,比家里的姐妹还亲哩。”
这么多年,付秀英一直记得战士们口中那一声声“大姐”,“我心中憋着一股劲儿,我能做的不多,必须一心一意把伤员照顾好,让他们早日康复,继续上战场保家卫国。”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十分区卫生队的煤油灯下,付秀英不仅学会了识字,还不断学习医疗知识。不久后,这个原本连手术器械都认不全的姑娘已经可以在医生做手术时当助手了。
当时的手术环境非常艰苦,医疗药品十分稀缺。手术前,付秀英负责把手术用的工具放在锅里煮沸消毒,再用纱布包好,手术时快速准确地递给医生。
一次,一位年轻的八路军伤员被抬进付秀英所在的医院,由于伤势太重,战士的右腿保不住了,必须做截肢手术。“他还这么小,以后可怎么走路,怎么生活啊!”眼睁睁看着小战士失去了一条腿,付秀英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至今还记得小战士醒来后对她说的话:“大姐,你别替我难过,等和平了,就好了,到时候说不定还能给我安上假肢嘞,那不就能走路了?”付秀英不知道小战士有没有等到装上假肢的那一天,但“赶跑日本侵略者”的信念在付秀英心中愈发坚定。
为和平而战的小战士,是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浴血奋战的战士的缩影。付秀英总觉得,和他们相比,自己的工作太微不足道了。
抗战胜利后,付秀英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医护工作者,部队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把伤员照顾好”一直是她最朴素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她又主动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付秀英和爱人在战火中相识,但她坚持战争不结束绝不考虑儿女情长。她常说:“还有战士在战场上受伤,我怎么能放下他们结婚生子!”所以,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付秀英才与爱人完婚。
几十年过去,付秀英的双手捧过初生的婴儿,也合过烈士的双眼。但最温暖的时刻,永远是这双手抚过胸前那枚党员徽章的时候……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融胜配资-天天配资网-配资门户的申请入口-配资股票配资按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